投稿 | 176万都买不到5000个真实用户,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无知的广告主”

2016-04-25 9:28
来源:手游那点事

图片8

文/市场老炮儿

近日,朋友圈看到一篇题为《176万买CPA砸出不到5000个真实用户,广告主揭秘广告平台刷量真相》的文章,说实话,笔者看完文章的第一感受就是,一个对广告、市场如此无知的人员是在卖可怜赚吆喝的感觉,话说我要是他老板早就把他炒了。

笔者从事市场营销多年,三年前开始担任移动互联网行业某公司市场推广负责人一职,自认为还算熟悉App、手游推广等玩法,也操盘过初创应用的阶段性推广。实际上,互联网时代讲的就是“信息对称”,谁也忽悠不了谁。与其说该文的作者是“一个愤怒的广告主”,不如称其为“一个无知的广告主”。

一、分不清CPA和CPM,更分不清ADN与DSP

大家都知道,做我们这行APP市场推广的,跟广告平台、网盟合作,几乎都是按照CPA结算。只有在广点通、粉丝通等一些强势的媒体平台投放时,才会按他们确定的CPC方式计费。而“愤怒文”中,作者举例了Facebook放弃DSP的原因简直文不对题。在我的经验中,DSP这类新的推广模式,都是按CPM计费的,并且他们并不承诺转化为CPA的效果。那如果作者真的用着方式花了176万来买A(Action),只能说老板没炒了他也是万幸了,完全是门外汉。

也有可能,作者想用Facebook的例子来证明国内的假量很多。但我看不出这里面有关联性,可能作者太怒不可遏,把证明的逻辑给弄岔了。国内的假量的确很普遍,但国外DSP的假量又如何能料定国内广告平台的假量呢?这是两个地域和两个广告模式的区别,完全等同不上。并且,这些都不是最重要,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刷量、假量都是一直存在的,一个优秀的市场人员价值是应该在有限的预算里购买到有价值的广告,而一个失职的市场人员才会抱怨自己买到的流量为什么质量这么差。再者,在2014-2015年,国内的积分墙市场蓬勃发展,有多少广告主明知道是质量较差的积分墙流量依旧是给了充足的预算去购买,毕竟这对推榜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可见,所谓的低质量流量也是市场发展过程的合理存在。

图片9

二、基本移动广告投放常识都没有

不得不说,在移动互联网上投了3年的广告,我从来没听说过投钱竟然投到了176W,才发现自己只有5000个有效用户的广告主。换句话说,早干嘛去了?

在与我合作过的几家大型移动广告平台中,即使是有过好几年合作,也没有一家是没有“试投”这个阶段的。花去2%-5%左右的预算,通过3-5次对不同变量的控制和投放,我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那些用户下载量大的时段等因素,调整我的投放策略,然后才是大流量的投放。只有当我得到了对方运营人员和我自身渠道得到的确凿证据,获取了我满意的下载量,我才会同意大范围投放,并且卡着周期的末尾付款。

所以不得不说,这个愤怒的广告主在5000下载量如此之少证据的情况下就轻率付出176万,在这期间没有分期,没有试投,没有老板的斥责、市场同事的白眼和财务、技术同事的监督,你咋不上天啊。

三、第三方监控平台,一个市场人员一定要善于使用

广告刷量的情况一直缺乏数据支撑,谁也不能断定这种作弊问题是不是一个行业通病。但有些广告主过分追求KPI指标,对广告刷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实在在给了广告刷量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即使和一家平台保持了长期合作,我还是会时刻警觉。有经验的同行以及我本人一般会“兼听则明”,选择CPA类监测的友盟、Talking-Data等等第三方平台监测,进行多重确认。如果花了170多万都不甩点小钱去找第三方平台,那位广告主要么是没有经验的暴发户,要么就是骗子。

我从来不喜欢在文末植入什么主旋律的话,但对行业生态不负责任的人,人尽可诛之。这位自称“广告主”的作者毫不自省,反倒大费周折写了篇几千字的文章处处针投放过的广告平台来泄愤,对此,笔者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卖可怜赚吆喝!

cindy

cindy

QQ359859595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