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手游那点事|Corgi
黄昏的圣岛,一只海龟拖着沉重的背壳,大簇黑色花树正压在龟背上。直到光之子出现,他们用光焰消除了黑色花树,帮助海龟重新自由徜徉在大海。
摆脱了黑色花树压迫的龟背恢复原貌,蓝绿相间,仿佛是美丽的蓝色星球的缩影。在蔚蓝的海洋里,光之子陪伴着海龟,一起向远方游去。
这是一段来自《光·遇》里的游戏互动体验,5月23日世界海龟日,《光·遇》在这个特殊日子推出了海洋节活动,玩家不仅能帮助被受困的海龟,还能在圣岛的海滩上护送小海龟返回大海。
而游戏之外,在祖国南部的海岸边,分成小组的年轻人正在海边回收垃圾,身体力行地加入到海洋保护公益中。他们是《光·遇》的玩家和学生志愿者们。
更进一步,《光·遇》还从游戏作为第九艺术,与非遗文化同为艺术形式这一共同点出发,探索了公益宣传+非遗传承的可能性。
今年《光·遇》做海洋节公益的第二年,不仅带动我们关注海洋生态保护,还走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次活动,《光·遇》让大家对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羁绊,有了更有温度的理解。
一、代入情感共鸣,是传递公益理念的新路径
让人们在情感上有所共鸣,是《光·遇》本次公益活动能够触及更多人群的关键。
5月23日世界海龟日,《光·遇》发布了一段H5互动动画。清新的绘本风格,动人的故事体验,与海洋保护的隐喻,很快引起了玩家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与分享。
(玩家对H5动画的分析)
而在体验这段H5互动动画后,它也确实给到我很多感慨,与其说它是动画,不如说它是一只海龟的独白。整段动画将我代入海龟的第一视角展开,尽管只有滑动屏幕这样的简单操作,但依旧让我感同身受于海龟保护的重要性。
界面下拉的过程仿佛潜入海底,“我”正被一只“冥龙”追捕,黑暗中它窥探的眼中满是贪婪。“我”奋力逃脱,穿过海峡缝隙,眼看就要成功脱离危险,但很快又被海里的黑色污染团团缠住。在逼仄与压抑中,“我”的眼前越来越黑,几乎就要放弃了。
直到光之子手持的光芒出现,心形的火焰驱散了黑暗。缠住“我”的黑色污染物燃烧殆尽,失去本色的龟壳恢复成蓝绿色,寓意生态环境良好的地球。
不长的动画一波三折,很好地带动了观看者的情绪,在这份共鸣以外,是《光·遇》想要传递给人们的理念——单支光焰的亮度或许微不足道,但只要更多人愿意点亮光焰,总能为海龟驱散这份黑暗。
这样不说教、不枯燥、有温度的表达,很快引起了玩家的共鸣,读懂其中的内涵后,转发分享H5,扩散公益理念。
同时,游戏内也更新了开篇提到的海洋节公益主题玩法,玩家能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传递自然保护理念:不仅可以燃烧黑色污染帮助海龟,也可以把想说的话和小海龟一起“放生”到海里,还能获得活动限定的小海龟道具,当做独特的情感纪念。
正是通过这样交互体验带动情感共鸣的方式,《光·遇》将保护海洋、重视海龟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二、承担社会责任,联合多方带动公益的传播和参与
游戏内,《光·遇》将公益保护理念与海洋节活动内容进行了有效结合,以低门槛覆盖广泛用户,吸引大家了解和关注海洋保护。而在游戏外,《光·遇》更是通过多方合作,带动更多人传播和参与到公益中,将公益落地到实处,承担了社会责任。
《光·遇》与有着多次海龟保护拍摄经历、曾拍摄我国首部大型生态水下纪录片《水下中国》的导演周芳合作,发布了海龟与海洋保护宣传视频。
这条视频已有超600万播放量,获得2万多人的主动点赞及转发,更多人从关注者成为传播者,一起参与到自然保护理念的宣传中。
(视频)
此外,《光·遇》还与曾荣获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称号的视频博主“大漠叔叔”合作。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推出了海洋保护的主题视频。发布当晚就登上B站热榜,引发大量圈外用户的关注。
这个视频采访了从事海龟保护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海龟与海洋保护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去了解,在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有很多人正在为保护海龟、守护海洋而努力着。
(救助者将海龟重新放回大海)
这项合作中,《光·遇》还与大漠叔叔联名捐赠资金给海洋保护协会与渔民合作社,用于海洋与海龟保护。
不仅如此,《光·遇》还积极与多方合作推动海洋保护知识进入校园,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自然保护。
5月23日,世界海龟保护日当天,《光·遇》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走进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海龟保护的实地参观活动,近距离接触海龟、学习海龟保育知识。
此外,《光·遇》还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走进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开展系列海龟保护科普讲座,向高校师生普及海龟生物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阐述国内外海龟保护现状,增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这样的公益合作也获得全国性公益类媒体《公益时报》、中国环境APP的相继报道。
《光·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公益落地,在游戏外也带动了更多人成为海龟与海洋保护的传播者和参与者,收获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三、探索公益+非遗的可能性,连通自然保护与人文艺术
做自然保护公益,不止有上述方式。在第二次海洋节活动中,《光·遇》就探索了游戏+公益+非遗的新形式,拓宽了人文艺术与自然公益合作的边界。
一直以来,《光·遇》凭借纯粹、简单、自由的交互体验,让不少人感受到游戏在娱乐以外,作为第九艺术还有治愈人心的独特魅力。
再加上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保护与传承基调,与保护海洋的公益理念一致,于是《光·遇》尝试将非遗与公益结合,探索新兴第九艺术与传统非遗艺术结合的可能性。
海龟,是海的化石,是自然变迁的见证。非遗艺术,是人文历史的传承,是文化发展的见证。于是在今年的海洋节里,我们看到《光·遇》牵头光的旅人、海的旅人、传承千年非遗艺术的文化旅人,相遇后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方面,《光·遇》携手国家级动物保护协会和非遗协会,与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汪天稳与李海明老师合作,将人与自然共生的画面,通过传统非遗的载体定格,共同表达海龟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绿色倡导。
同时,《光·遇》还支持并参与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民协青年委员会、中国民协非遗融媒体传播中心共同承办的“守护大自然的精灵”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专题展。《光·遇》与非遗传承大师合作的海龟保护主题作品也将在展览亮相。
另一方面,在合作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基础上,《光·遇》还开展了“光遇与影丨皮影戏创作分享”系列活动。比如在西安,《光·遇》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天稳老师,在现场分享了皮影戏背后的故事,还表演了与《光·遇》合作定制的海龟保护主题的剧目《光影守护海的旅人》。
而参与者不仅可以现场观看皮影戏,还可以自己创作和演绎光之子拯救海龟的皮影戏,更是对海龟保护的再次宣传。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自然保护理念的认知,也为大家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提供了机会。
上述种种,不仅让《光·遇》的公益理念传播得更广,也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了解、参与体验、乃至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
这样人文艺术与自然公益双向赋能的尝试,也获得了“学习强国”和《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在传播公益理念以外,《光·遇》的尝试让更多人对游戏的正向社会价值有了新的理解。
四、结语
这是《光·遇》做海洋节公益的第二年了。回顾过往,他们不仅做过海洋垃圾清理公益,还与世界名著《小王子》联动过,在杭州做过倡导阅读的读书会。
从交互体验到情感共鸣,从线上传播到线下落地,他们一直探索和突破更多方式,来输出正向的价值引导。
像这次海洋节,原本海龟、掐丝珐琅壁画和皮影,这些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一些遥远的内容,是《光·遇》带领大家走进它们,并有意识地关注海龟保护和非遗传承。
无论是游戏内外的视频科普与互动体验,还是《光·遇》本身作为数字化时代全新的艺术形式,在与传统非遗文化结合后,这样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大家看到了自然保护和非遗文化生动鲜活的一面。
得益于《光·遇》做的游戏+公益+非遗的新尝试,让玩家和更多人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背后的故事等方式,去关注、甚至参与到自然保护和人文艺术的传承中来。
这份转变,大概就是《光·遇》持续坚持做公益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