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侵权”风波背后 《代号鸢》有点冤

2024-07-30 10:47

游戏圈的版权纠纷,历来都是行业和玩家备受关注的话题。最近,就有一款游戏陷入了音乐的著作权争议:音奇工作室在微博上质疑游戏《代号鸢》中的一段音乐存在侵权行为,而《代号鸢》也迅速作出回应,对此并不认同。

双方你来我往,引发了玩家和粉丝的激烈讨论,有玩家认为音奇工作室的侵权主张存在争议,也有粉丝质疑《代号鸢》的沟通过程中缺乏诚意。一时间,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起音乐版权风波。

一、事件还原:沟通中有没有“主动承认侵权”?

将事件回到7月26日晚上8点,音奇工作室官方微博发布声明,从这份声明措辞上看,音奇工作室认为双方的作品编曲高度相似,且固定了相关证据提交法务,并保留追究侵权的进一步动作。

声明中提到的音乐指的是2024年1月发布的游戏《代号鸢》在“地宫”一节中使用的音乐前奏部分,音奇工作室认为它与旗下艺人Winky诗的歌曲《如是我闻(月见篇)》存在雷同,而之所以半年后才出现“侵权”的指责,则是因为有听众在7月25日向音奇工作室做了反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代号鸢》是灵犀互娱在研发的一款游戏,早在2023年3月,就逐步开始在海外多个国家及地区上线。而正是因为《代号鸢》有众多粉丝,且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声量颇高,所以此次“侵权”指责引发了诸多关注。

本来,在发生著作权侵权等相关纠纷的时候,对外发布官方声明、表明态度是一种对公众沟通的常规方式。但是记者注意到,这份声明中的第三点,着重强调了灵犀互娱的工作人员此前联系到工作室沟通,主动承认了是供应商制作的音频资源、且“这次确实是我们的审核工作上的疏忽,没有发现版权的问题”;甚至还有进一步的合作意向 “提出现在购买版权”。

这一段表述,让不少吃瓜群众看来,灵犀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就是甩锅给供应商、承认侵权行为、希望 “先上车后补票”,整个过程显得既不专业、又缺乏诚意。

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这条微博的转发和讨论量就破千,其中不乏“《代号鸢》抄袭”的评论,更有对产品和品牌方的揶揄。

然而,事件很快又出现了另一个不同的版本:

7月26日晚间11点46分,灵犀互娱官方发布了声明:灵犀互娱关注到《代号鸢》部分音乐著作权争议后,一直与相关音乐公司沟通;声明中承认双方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也强调因为音乐著作权存在独创性标准难以认定,向对方提议通过司法解决争议。此外,官方在这份公告中也强调了《代号鸢》产品内外所有的视听演绎遵循一致的原创创作理念。

灵犀互娱官方的这份声明,让大家读到了跟音奇工作室声明中第三点内容不一样的信息:《代号鸢》方没有承认侵权,且一直在积极沟通,甚至考虑到著作权独创性认定的复杂性,提议双方通过司法方式来解决争议。

灵犀互娱官方还转载了其工作人员@琴鼓本无声的微博。微博内容显示了此前与对方的沟通过程。从沟通过程来看,灵犀的工作人员提到音乐存在“相似性”,给各方带来困扰,希望沟通妥善解决。同时,也明确提到“贵方认为我们的音乐存在版权问题,并让我们陷入侵权被指责的境地,这点是很难接受的。”

这几份事实基本相似、但对“是否主动承认侵权“完全不同的公告表述一经发布,再度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不少网友对于灵犀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同情“本着客气的态度二话不说我们先道歉总是没错的,然后现在就成了铁证了。“”!甚至还有人留言:“就这样聊天记录甩出来就算「主动」承认侵权啦,这判定的也有点太轻松随便了。”

为了更好的还原事件真相,手游那点事也向接近消息人士询问了更多细节。该消息人士透露,灵犀方面也说明了事件中音频的”争议段落“中灵犀方所使用的乐器类型是此类风格常用的乐器类型,且每件乐器的音色、音符、节奏与对方曲目均不一致;而和声部分则是基于原有游戏中的音乐旋律主题来设计的,而相关的音乐旋律主题早在2023年4月就已经发布。

一方在解释沟通创作过程、另一方希望道歉赔偿拿到结果;双方沟通显然并不容易达成 “定性观点”的一致认同。

对此,长期研究著作权相关诉讼的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智省律师认为:在法律层面,对于音乐著作权侵权纠纷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的多重因素,这会是一个严肃复杂的综合对比过程,不能过于武断的直接下定义。主观因素一般包括创作动机,灵感来源,创作思路,素材选择等;客观因素可以参考该段落局部跟整体的关系,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核心的部分,以及两首争议音乐各自在思想情感层面的表达差异。即使是局部一样或近似,比如说几个音节一样,但是对于整体作品之间,有明显差异,可能是有限表达情况下的雷同,这种情况就不能轻易界定为侵权。

根据手游那点事的了解,大部分著作权纠纷都难以简单做出的侵权认定。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侵权”的最终认定,也只有法律层面的判决才是最具有权威性的。那么在不诉诸法律的前提下,去界定“抄袭”,显然是一种悖论。而在现实情况中,因为界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舆论层面往往会先行做出激烈的讨论甚至质疑。

就如同此次情况,音奇工作室的一纸声明,直指《代号鸢》音乐侵权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不争事实,且迅速引发不知情的网友指责其抄袭。然而,就像《代号鸢》在声明中都提到的,司法作出裁定才能最终的盖棺定论,让法律回归到法律,而不是为了回应粉丝和玩家做出单方面的声明。

二、刨根问底:法律如何界定著作权归属,粉丝举报为何时隔半年?

想必很多碰朋友一定会好奇,所谓被侵权方为何不直接通过法律手段直接进行维权,包括《代号鸢》此次面对的情况亦是如此。音奇工作室面向公众的声明只是在陈述了争议事件的本身之余,强调后续进行法律维权的可能性,尚没有正式采取法律手段。

这就涉及到关于著作权纠纷,在法律层面的判定标准问题了。

侵权官司难打,这早就是一个业界公认的事实了。在我国《著作权法》框架下,所谓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被复制或再现的智力成果。这里的“独创性”是指作品的具体表达方式,而非作品思想或观点的独创性。因此,著作权法旨在保护作者对其思想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而非该思想本身。

而恰恰就是对于这个独创性的认定,成为了众多著作权纠纷中的一大难点。在研究多个已公开的著作权相关案例后,我们了解到,著作权独创性的认定一般会考虑四个维度。第一,独立创作和适当借鉴的程度。其次,区分思想和表达的界限。第三,表达方式是否唯一。第四,素材是否为公有领域。

中国游戏产业发展这么多年,围绕著作权的诉讼也日益增多。其中2023年10月13日,成都互联网法庭就审理了全国首例影视剧台词声音权纠纷案。此前,因演员孙红雷认为《西瓜摊主大战买瓜人》游戏软件中使用了自己参演的影视剧《征服》经典桥段中的台词声音,所以将该游戏的开发商成都睡神飞科技有限公司和供应商北京睡神飞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二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万元。

徐律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音乐相关著作权案例判赔金额的情况,一旦法院认定侵权,赔偿金一般情况下会在几千到几万块钱的区间,如果根据公共利益平衡原则,以及不停止使用不会影响音乐的正常传播的,可能不判停止使用音乐,但会提高判赔金额。

然而,像这样存在定论判决的案例并不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维权方还是被告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对于一些存在定论的所谓的“著作权纠纷”,有很多案例其实并没有以“侵犯著作权”来结案,反倒有不少是以“不正当竞争”名义而结案,由此也可以侧面说明,很多人脱口而出,言之凿凿的“侵权认定”远非真正意义的“侵权”。

综上所述,其实不难发现所有侵权纠纷的一个共同点——舆论造势远远大于法律维权的优先级。

也因为这个特点,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还诞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高热度的作品,越容易陷入到抄袭风波之中。这个现象在影视、游戏等泛娱乐产业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回归到《代号鸢》这次面临的风波,虽然说《代号鸢》还远远称不上什么现象级作品,还是有相当多的玩家看好其在女性向游戏赛道中的长期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代号鸢》此次引发争议的音乐素材其实在半年前已经面向大众,然而根据音奇工作室的声明所述,直到前几天,他们才收到听众的反馈。而在7月27日,此次事件的相关艺人winky诗则在杭州顺利举行了个人巡演。根据音奇工作室官方微博透露,这也是winky诗2024下半年个人巡演的第一站,后续一个多月内,巡演还将分别落地深圳、成都、上海和北京。

当然,对于这次《代号鸢》版权风波,后续手游那点事也会密切保持关注,无论是站在媒体的视角,抑或是换位至厂商的视角,谁不希望中国游戏产业可以向着更规范、更成熟的方向而发展呢?

Ben

Ben

线上线下专访、稿件发布合作请联系QQ或微信:328624956

评论已关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