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好怕的了,就和我签订契约吧!”这句小圆的经典台词大概就是此刻B站宣布代理其手游后的心声和对玩家的提前安抚——契约一立,不得反悔,似乎拿下备受期待的日漫代理就意味着定会赚个盆钵体满。
可是别忘了,二次元最喜欢刷的一个词,叫flag……
近日,B站官方正式宣布获得《魔法少女小圆》剧场版国内独家手游代理权,手游预定在2016年6月,面向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开放发行。
作为拥有超高人气的日漫,此消息一出,就引发了动漫粉们的热烈讨论。
不少网友在期待之余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心,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游戏难以还原动漫精髓
《魔法少女小圆》之所以2011年1月在日本开播不久就横扫各大评选、排行,成为一部现象级动漫作品,正是因为它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上有极大的颠覆性和在氛围的营造上有很大的反差感,创造了“黑暗治愈系”。
不同往常的萌系画风作品,形成反差的残酷剧情与印象派蒙太奇战斗,令人毛骨悚然又欲罢不能的配乐,仅12话就熟练表现了这颠覆性的故事,却又在暴力血腥中让人倍感温暖。这才是《魔法少女小圆》的致命吸引力所在。虽然官方表示会完美移植剧场版剧情,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改编为手游之后,即便画风能很好的还原,但是由于故事表现力的弱化和游戏天然在氛围营造上相对于动漫的缺失,都会导致改编的变味,无法营造出原作黑暗却充满力量的感觉。
按理来说,在氛围上过分要求游戏的还原并不现实,但对于《魔法少女小圆》这样一部以如此清奇的画风取胜的作品来说,粉丝势必会有这样的心理落差,这种趋势似乎更为明显。
IP改编汉化问题重重
在很多国外游戏开放国服之前,玩家们通常都会去其他国家的服务器上体验,这对于粉丝们来说,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因为对这款游戏的热爱而不得不追至外服。所以一旦谈起国外IP改编,玩家最为期待的就是汉化。
然而玩家们期待汉化的心情常常一言难尽,一方面很想实现汉化,另一方面是,汉化的结果又常常不能尽如人意。
正如上周香港玩家不满《宠物小精灵》官方译文把比卡超称为皮卡丘而示威要求任天堂改名。汉化的过程中,势必要面临不同玩家的期待。在中国,这更加复杂,因为涉及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通常的个人普遍不满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地区的对抗,游戏公司则需要面对来自集群的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汉化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并且最后的结果也必然不可能尽善尽美。
除本土化之外,IP改编还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来自于经费不足。
任天堂制作美版《异度之刃》的时候就曾遇到过这种状况。因为发售美版的销量无法支撑庞大的翻译和本土化成本,《异度之刃》制作美版的亏损最终只能由任天堂内部进行消化。“人们总是认识不到将日版游戏翻译成美版的成本有多高。这涉及到的不仅是翻译、本土化、营销等等,游戏中经常有大量的语音对话!而录音的成本非常巨大,有些游戏的语音文本量会让人望而生畏。”美国任天堂游戏负责人ChrisPranger曾无奈表示:“不要再问我们为何跟钱过不去了。我们真的很需要赚钱,只不过我们不能面面俱到。”
虽然中国市场巨大,销量或许不会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但是汉化成本高而可能影响最终的汉化表现也不是没有担心的道理。
更有意思的是,在B站宣布代理《魔法少女小圆》之后,评论里刷的最多的是质问《FGO》去哪儿了。
就在去年11月,B站获得Fate系列最新手游《Fate/GrandOrder》的国服独家代理,并宣布今年初上线,最终却不了了之,甚至连官网都没有更新过。Fate系列作品被誉为“日本蚁后级IP”,在动漫迷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B站此举无疑让粉丝大失所望。也不免对此次《魔法少女小圆》的改编心有余悸。
但是毕竟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定会有奇迹。
此次《魔法少女小圆》将由B站和日本游戏公司mobcast共同制作,官方表示,中日两家公司的合作预示着“日本企业单独开发的游戏不合中国玩家胃口”和“中国企业单独开发的游戏无法重现日本原作的世界观和角色特点“的两大难题都被克服了。
谁知道呢,或许真的值得期待一下。
很多漫迷也积极表达了对游戏玩法的构想。
“求别是卡牌游戏,如果是卡牌游戏就举报B站涉黄”。
国内游戏畅销榜中,卡牌游戏占据很大一部分,虽说一开始表现强劲,但是由于在核心玩法和题材上同质化比较严重,时间一长,玩家难免审美疲劳,尤其是在一些养成类的游戏中甚至也加入了很多卡牌玩法,实在多到让人难以消化。
“希望是美少女格斗游戏”。
《魔法少女小圆》应该会吸引更多的女性玩家,竞技性的提升也正在成为游戏行业新的着力点,小圆可爱的画风和格斗竞技的强烈反差萌说不定真的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也有玩家似乎看得很透。无论是什么玩法,按照B站的一贯作风,或许官网的宣传图上早就一语道破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