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Google首款微信小程序火了,《猜画小歌》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文/手游那点事 番豆、火龙果

“我猜这是胡写乱画”
“我真的看不懂”

“你画的啥玩意”

以上都来自《猜画小歌》AI用机器女声对笔者的吐槽……

《猜画小歌》是Google发布的首款微信小程序,今日上线便立即在朋友圈以及好友群发散。这款玩法本质上类似于“你画我猜”的小程序,Google做了一个升级版——“你画AI猜”,看起来不太协调的玩法设计却引发了大量的用户自传播。

当猜画对象是AI时,被猜对答案的概率高了不少,甚至有人表示“Google AI让我获得对画画的自信”。

据官方所言,《猜画小歌》由来自 Google AI 的神经网络驱动,该网络源自全世界最大的、囊括超过 5000 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在类别上,《猜画小歌》被归入在线教育类。当然接受、整理归纳规则的或许是AI,在每局游戏结束后,玩家可以查看其他用户是怎么画的,而这些都会被《猜画小歌》收集起来。

即便是画得像“蜘蛛”,AI也能看出是“蚂蚁”...

《猜画小歌》的玩法相对简单。每个关卡开始前,由系统出题,玩家在20s内画出题目描述物品,AI答对了,则进入下一题。AI答对所有新词后,玩家等级上升,游戏自动解锁下一级的新词,重复这个过程玩家可以一直画下去。

《猜画小歌》里没有颜色和笔触大小可调,只保留了最简单的画笔和橡皮。点击橡皮将直接清空画板,20s的时间并没有打算让玩家精修作品。

玩画图类游戏的玩家整体风格都偏写意,而20s的时间还限制了大神的发挥,之所以谷歌的《猜画小歌》能答对这么多连人都猜不出的画作,主要得益于两点。

其一,是循序渐进的难度。玩家一开始接触到的词汇有限,《猜画小歌》在AI识图的基础上,穷举词库中相似的名词,提高正确率。

AI在笔者画图过程中回答了一串名词

其二,是《猜画小歌》庞大的数据库。小游戏中提供“查看其他人的画法”,点击后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在默默地观察大家的画作之后,小歌学会了XX的画法。”笔者理解为AI记录了玩家对题目的画法,越多人画正确,AI对“正确画法”的识别范畴就越广,玩家画对的概率也就越高。

AI的正确率高,会给玩家不错的游戏体验。如果AI也猜不出答案,那可能作品本身具备一个可传播的槽点,能提升玩家分享欲望。

20s过后,AI还没答对,游戏结束。此时弹出3个选项:再玩一次、立刻分享、保存长图。选择分享,可以将小程序链接发送个好友和微信群。保存长图则会将本轮游戏中玩家的画作汇总,制作成一张带有小程序码的长图。

发送链接和保存图片分享都是用户自发传播的行为,而“自来水”带来的话题性往往更强。

相较之下,今年微信小游戏火了之后,厂商们都急于占领用户红利期,于是在依赖于用户自传播的微信小游戏生态中,衍生出了“强制分享”、“利诱分享”等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用户量级的快速增长,但也很快被用户厌烦,最终被官方严禁。

此外,关于微信小游戏的社交关系链要怎么做,才能获取更多的用户量以及用户留存也一直是从业者在讨论的问题。但《猜画小歌》目前还未深度挖掘社交方面的玩法(排行榜也只会显示单局所有用户的排名成绩),便已经在朋友圈刷屏。其实,这也表明了小游戏传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在于玩法本身。

《猜画小歌》的游戏玩法并不复杂,和以往的画图猜图异曲同工,腾讯在微信小游戏中也发布了类似的社交游戏,不过都未达到《猜画小歌》在社交平台的传播效果。

究其原因,用户愿意自发传播《猜画小歌》的点或许在于交互差异,和siri一样,用户在和《猜画小歌》的AI交互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像笔者一样被吐槽,又或者是画出“四不像”也能被猜出来等,这些展现人性化的一面、同时奇怪有趣的片段成为了用户主动分享的契机。

用户分享的目的只是因为有趣,《猜画小歌》便是如此。有数据指出,微信小程序用户已经超6亿。依托于微信本身的社交关系链,如何挖掘用户自传播的驱动力或许是开发者需要更多考虑的。

cindy

cindy

QQ359859595

评论已关闭!

相关资讯